依法防治電詐需要技術加持
2022-09-07 來源:法治日報--法治網 作者:高艷東□ 高艷東
9月2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六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反電信網絡詐騙法,該法將于12月1日起施行。近年來,電信網絡詐騙高發頻發,為鏟除電信網絡詐騙毒瘤,我國不斷完善法律,從刑法增設幫信罪,到出臺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再到此次針對電信網絡詐騙進行專門立法,我國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的法律體系日臻完善。與此同時,我國積極開展了“云劍”“斷卡”等專項行動,有力遏制了電信網絡詐騙的高發態勢。
不過,“嚴密法網、嚴厲打擊”的反詐策略依然面臨新挑戰。當前,電詐分子作案手段的技術化、智能化色彩越來越強,犯罪成本越來越低,作案手法越來越隱蔽,導致執法成本越來越高。例如,在編寫、發布詐騙引流信息時,詐騙團伙已開始使用自動化腳本執行工具,這大大提高了詐騙信息發布的效率;在與被害人批量溝通時,詐騙團伙會利用機器人進行智能聊天,使用云手機、虛擬機和群控設備等方式降低人工成本。
在犯罪實現了技術“升級”之后,反詐策略也需要技術加持。技術防詐可以提前發現風險,防止損害發生。數據顯示,2021年,公安機關利用反詐技術共緊急止付群眾被騙款3291億元。顯然,事前防詐的收益遠高于事后懲治的效果。同時,由于電詐分子多藏身于境外,常利用第三方支付平臺、買賣虛擬幣等方式快速轉移贓款,一旦被害人轉賬成功,損失將很難挽回。因此,利用技術措施預防損害發生,從“以打為主”轉向“以防為主”,將是未來反詐的主要模式。
在這一轉型過程中,我國應秉持“國家大力推動、企業積極參與”的思路,建立技術共享、社會共治的生態系統。一方面,在完善法律制度后,應當著力提升技術防詐的力度。在數字時代,我們應當以技術之善對抗技術之惡,能用技術提前預防犯罪時,就不應坐等損害發生??上驳氖?我國正在全面推行技術防詐的反詐策略。近年來,公安部、工信部、中國人民銀行等部門陸續推出了“防詐利器”,如國家反詐中心App、96110預警勸阻專線、12381涉詐預警勸阻短信系統、云閃付App“一鍵查卡”等,這些技術防詐措施的廣泛應用,大幅減少了電信網絡詐騙的總量。此次反電信網絡詐騙法也明確規定,相關主管部門應當統籌負責本行業領域反制技術措施建設,這相當于在法律層面肯定了技術防詐的路線。
另一方面,在配合司法機關調查網絡犯罪的同時,企業也應當積極參與技術防詐工作。防詐需要社會共治,企業是重要力量。在互聯網時代,企業擁有海量數據和先進的算法技術,可以通過技術力量在各自領域提前預防詐騙。令人欣慰的是,我國互聯網企業正在積極響應技術防詐的國家策略。例如,支付寶推出智能風險感知與響應聯合反詐系統,中國電信基于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打造了反詐核心中臺,騰訊安全反詐騙實驗室形成了基于AI的反欺詐評價新標準等。如何高效地防治網絡犯罪是世界難題,但可以確定的是,得技術者得天下。對此,我國企業的防詐技術已經有了深厚的經驗積累,可以為全球網絡空間治理貢獻中國技術。
最好的技術就是最好的反詐措施。此次反電信網絡詐騙法亦明確提出,國家支持鼓勵企業研發電詐反制技術,用于監測識別、動態封堵和處置涉詐異常信息、活動。企業的積極參與是打贏反詐戰役的保障。站在一線發現新領域的新型詐騙手法,是企業的優勢。如果企業能夠充分利用自身技術優勢,在支付、社交、電商等領域開發先進防詐技術,形成群防群控的反詐格局,必將使詐騙分子寸步難行,這也可以有效緩解公安機關的壓力,形成對詐騙團伙各個擊破的效果。
未來,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反電信網絡詐騙法,堅持“國家是主導、企業是中堅”的技術防詐思路,多措并舉地支持企業研究開發電詐反制技術,形成對惡意技術的全面壓制,讓網絡空間成為無詐的清朗之地、安心之地。
(作者系浙江數字化發展與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